白癜风的问题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75720.html8月26日,厦门市文广新局第六期“青年月谈”活动在惠和石文化园举行。近三十名青年干部走进石头的世界,欣赏奇石雅石,体验影雕篆刻,感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沿着中华石文化长廊,以时间为轴,粗略了解从春秋两汉到魏晋唐宋再到明清时期的石雕发展。随后来到石雕艺术博物馆,这里既有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饱含现代元素的作品。石雕大师们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成就一件件石雕艺术作品,巧夺天工的雕刻让人大开眼界:镇馆之宝《北魏二佛并坐像》雕工繁琐精细大气、南派石刻圣手李走生的巅峰之作《祥龙》、《伏虎》枝蔓细腻层次分明、60多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奇石展厅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一桌子“石头宴”,排骨、肉串、馒头、水果应有尽有,几十道“菜肴”外形逼真,连颜色都惟妙惟肖,“肉石”以假乱真令人垂涎三尺,吸引着吃货们驻足观看。
“苏杭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描述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雕技艺”。影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作品形象逼真,犹如摄影。在惠和石文化园,有一群惠安女子正在进行影雕创作,看似简单机械的凿打动作,其实既要控制手腕力量,又要注意凿打的角度,用合金钢针在纯色花岗岩上依照事先描好的图像线条,一点一点地“绣”出来,靠着钻点的大小、深浅、疏密来展示图像。当大家拿起两斤重的合金钢针时,才深感“点石成画”这门艺术的不易。
湖蓝色斜襟短衫、大黑裤、花带巾,身穿传统服饰的惠安姑娘在舞台上表演了《石语茶声》、《惠女风情》等经典剧目,用舞蹈的语言展示了惠安女勤劳刚毅的性格特征。
篆刻,是以书法字体为基础的一门艺术,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别有天地。活动一开始,老师先对篆刻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介绍了刻刀、砂纸、印石、印床、印谱纸等篆刻工具,展示了两种印文形式:红底白字的白文,印面凸出,风格浑厚平整而庄重;白底红字的朱文,印面内凹,风格清新秀雅而生动。因篆文要反写在石面上,不同于一般的书写顺序,所以老师为大家选择了适合初学者雕刻的“大吉”二字,然后讲解了篆刻的整套工艺流程,从描形到刻制再到修整。大家听得聚精会神,有的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
以石为纸,以刀为笔。随后,青年干部们亲身体验了篆刻的乐趣。用砂纸打磨石块,在纸上练习篆书印文,再用笔书写在石面上,最后用刻刀将字的每一笔刻掉。老师在旁逐一纠正不足,演示正确的篆刻手法,大家渐渐地掌握技巧,一丝不苟地篆刻着自己的作品。一个多小时转眼过去,青年干部们陆续完成自己的篆刻处女作,欣喜地在宣纸上印上印记,并互相分享交流心得。
在小组发言交流环节,大家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要热爱工作,爱岗敬业,要精益求精,勤于钻研,要不求名利,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有的同志认为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细节的高要求,要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一种精神;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概念时代,未来也是属于创造概念、定义概念、推销概念的人,文化的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有的同志认为传承是“源”,创新是“流”,在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不忘创新;有的同志认为呼唤工匠精神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工匠制度的构建,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了工匠制度的缺失。
惠和股份有限公司张小珍副总经理也同青年干部一起分享了她对石匠精神的理解,交流了惠和石文化园走进社区、学校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雕技艺”的心得体会。
活动的最后,人事处处长严昌祥对本期活动进行了点评,并结合工作和大家分享了三点体会:一要学会统筹布局,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所从事的工作要有远景和近景的规划,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二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务,都要做到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提炼、善于总结;三要做到工作专注,对待工作要杜绝浮躁、沉得下心,要扎扎实实、精益求精。
本期活动还迎来了两位新成员,为“青年月谈”再添新鲜血液。“月”享交流、共“谈”成长,转眼“青年月谈”已成功举办了六期,各小组均已策划组织完成一次活动。作为局系统青年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青年月谈”让青年干部们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解、开拓视野,更好更快地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