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晋中市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 [复制链接]

1#
天津白癜风医院 http://www.zgbdf.net/m/

在晋中市西南端,晋中、长治、临汾、吕梁4市交界之地,一座有着余年历史的县城坐落于此,名叫灵石。灵石的名气,不仅仅源自于隋文帝以陨石为其命名的传说,也不仅仅因其素来便是“秦晋要道,川陕通衢”的咽喉要塞。近年来,这座县城以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和王家大院、红崖大峡谷、石膏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这里,农业虽非整个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却因散布于山地丘陵之间的多个行政村,有着重要地位;在这里,激活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的完善,则成为“激活农村资源”的重中之重。

村民监督 打造高标农田

从灵石县城出发,沿着曲折盘旋的山路一路前行,大约一小时后,车辆在一条泥土路上停下来。记者的眼前,是大片齐整的梯田。这些位于王禹乡原西沟村的农田,是灵石县去年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示范点。

正对着村子的山上,是属于村民孔令泉的一块将近8亩的平整地块。而就在半年前,这块地的一侧还是一座高约6米的山头,另一侧则有着好几米的凹陷。为了将这块被划作耕地的山坡做成农田,工程队动用了一台挖掘机外加三台铲车,干了整整三天。整个山头“削”去,再将凹陷填平,曾经一直被废弃的坡地,如今成了上好的农田。如今的这儿,已是种满谷子,一片生机盎然。

在孔令泉的农田附近,60岁的村民李和平正在田间除草。近几年,他除了靠种地赚些收入,也会在农忙时开拖拉机帮人干些农活,因此,最了解村里人的感受。“政府做的这件事特别好,我们这里祖祖辈辈从来都没有整过土地。以前,村里一些坡地长满了蒿草,路也没有,车和机具根本去不了,基本没有办法耕种。如今,坡地变为平地,这些地都可以种上粮食了,以后的粮食产量一定能高很多。”李和平家里有着10余亩耕地,自己的土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被整理完之后,比以前多出了近三亩。更让他高兴的是,往年雨季时很容易被冲毁的田间道路如今被平整拓宽,以后帮人干农活时再也不用自己修路了。

按照晋中市此前的要求,从年到年,灵石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共7.85万亩,去年的任务是3.08万亩。灵石县本身处于山地丘陵区,耕地大多为坡耕地,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需将坡耕地平整为梯田。灵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杨堃介绍,土地表层15到20公分的土层很肥沃,为了土地能尽快投入使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不能将表层的熟土浪费掉,而是要将原来的表土剥离后,再将土地平整为梯田,最后再铺上被剥离的表土。因此,整治成本相对较高,一亩地的平均成本将近0元。“土地若能剥离到位,与原来的耕地并无不同,从技术方面来说,剥离表土并无难度,关键是各方对工程要有责任心,做良心工程,这也是县里对我们的要求。”工程监理杨雪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另一位负责土地整理的监理工程师张勇介绍,由于任务紧急,去年以来,自己所在的工程队在原西沟村一干就是4个月,村子里共有亩土地被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证开春时村民能够正常播种,工程只能选择在去年秋收之后到今年清明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因此,工程几乎跨越了整个冬天。而最难的还不是冬天寒冷的气候,由于很多地块落差太大,坡度太陡,此前又没有路,施工时铲车不太容易进入田地,只能配合人工进行。

为了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整个高准标农田项目在启动之初就启用了“村民监督”形式。工程设计方、乡镇负责人、村干部、村民被召集到一起,村民提出自己的需求,施工时有村民代表每天监督,基本上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每一块地结合实际尽量满足农民需求。正是如此的透明和高效,让项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系列的举措和各方的全力攻克下,杨堃信心满满:“对于今年的任务,我并不觉得有太大压力。”

知易行难 激活闲置资源

不同于原西沟村被划为耕地的农田被整理为高标准农田,在位于灵石县最南端的南关镇的山间,则有大片本不属于耕地的荒地被“造”成耕地。这是“激活农村资源”的又一项任务——土地开发。

在灵石县南关镇石柜村,几块从上到下落差近50米的巨大耕地呈现在记者眼前。据张勇介绍,这几块耕地所在的位置就在去年还是一整片荒山。“土地开发的工作量太大。”张勇告诉记者,被开发的土地本身没有地形,都是荒山,造地时需要一点一点从山坡上抠出地来,人力成本外加设备投入,造一亩地的平均成本需要1万多元。

在造地的过程中,杨堃真正感受到了“造地比盖楼难”。

杨堃告诉记者,从国土部门的标准看,被开发的地块必须是被划归集体的荒山荒地,土地性质不能是林地,而且在进行开发时,要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与此同时,造地范围需要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另外,相关部门会对符合上述标准的土地进行后备资源调查,符合条件的土地才能被正式开发。张勇介绍,土地开发时,荒山表层必须有足够的土层,能造成耕地,同时,坡度小于60度才能造地,否则投资成本过大。

灵石县本就多山少地,工业强农业弱,诸多条件的限制,更让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当有限。不少地块在开发之前被认为符合条件,但做到一半就会有砂石等暴露出来,导致施工难度和任务量加大。除此之外,村委会和农民还需对这些工程积极配合。比如,属于集体资源的部分荒山荒地此前可能已出租给村中某一户村民,必须经过各方积极协调回收才能进行开发,否则,施工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产生各种纠纷。

造地过程中难免会给山坡下方的耕地落土或掉石块,有的村民会找施工方,要求赔偿。对此,杨堃只能督促施工方与村民主动协商,给予少量补偿,并在施工后帮村民将地重新修整好。

按照晋中市下达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年,灵石县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9个,新增耕地.43亩,目前已全部完工,正在验收中。

而除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在土地方面,灵石县已经在去年就彻底完成了另一项任务——.86亩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尽管结果圆满,过程却同样艰辛。灵石县采矿区较多,不少村子因采煤沉陷或其他原因等,一些房子已被长期空置或成为危房,使用率很低,当地政府希望在整体搬迁后按照土地整治要求进行复垦,将此前的建设用地变为耕地。不过,大家一贯就有“落叶归根”的特殊情结,很多老房子,虽然被当地老百姓空置,但由于祖祖辈辈居住于此,一旦拆迁,老百姓会认为“根”找不到了。因此,他们希望得到的拆迁补偿也就越多,这往往需要得到全县各部门的大力协调,才最终得以解决。

综合开发 改善农业生态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农业生态的治理和完善。

 

40多岁的闫瑞光是灵石县英武乡业乐村的一位村民,家里有着30多亩核桃林。核桃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有大约3万元的收入。不过,今年以来,村子里将近4个月都没有下过雨,旱得厉害。“如果再过2个月还不下雨,核桃果很可能还没有成熟就要落地了。”闫瑞光告诉记者,干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核桃树的收成。而与闫瑞光的核桃林在一起的,是其他村民的上千亩核桃林,若天气一直干旱,今年,农民很可能会遭遇不小的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县农发办今年为业乐村的千亩核桃林建好了蓄水池,如今,刚刚建好的蓄水池虽未正式投入使用,却已经能够在试水过程中让这些农民受益。负责这一项目的县农发办技术人员侯晓燕用当地的方言告诉记者:“试水时,村里的老百姓‘放开水就不让关’。”

侯晓燕介绍,就在去年晋中市推进“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攻坚行动中,灵石县农发办组织了英武乡三交河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涉及包括业乐村在内的两个村。项目规划的定位就是促进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为当地农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在业乐村,核桃是当地农民在农业上的主导收入产业,因此,项目对标的就是这里的千亩核桃示范园,同时,整个三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保护和治理。

由于项目被定为“农业综合开发”,结合项目的特点,县农发办选择“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其中包含了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种措施。“水对于老百姓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水利就是农业的命脉。”侯晓燕介绍,项目首先对两个村的两处地表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在业乐村,其地表有长流水,被就地开发利用,地表水从沟底抽到了山顶,再用三座水池将水蓄起来,项目涉及的两个村共余亩的核桃林都可以得到灌溉,从而带来农业的增收、增效。业乐村村主任古建宏告诉记者,此前通往核桃林的道路很差,一下雨就没办法走。如今,将近9公里的道路得到拓宽整修和硬化,车辆和拖拉机到田间地头的路基本都畅通无阻,既对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也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另外,业乐村山下有沉陷严重的小煤窑,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为此,县农发办在业乐村封山育林亩,补栽油松3万株,并在沿路拉了机械围栏,以减少动物破坏,希望通过自然的修复让生态逐渐恢复。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如今,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大片的绿树青山。

按照任务,从年至年,灵石县需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其中,年的0.1万亩任务已经完成,今年的0.25万亩节水灌溉任务也正在顺利进行。虽任重而道远,但在项目的组织者看来,所有的困难都是值得的。未来灵石县的农业,将会因这些项目而得到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珍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娟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赵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